Turning Points Network的倫敦分部,最近發起一項請願活動,要求英國聯合政府不要刪減公部門對藝文活動的資助. 對於也是從事藝文工作的我而言,當然也要支持這樣的活動.不過這個活動倒讓我想起藝術是否真的無價的議題.

 相關連結:http://savethearts-uk.blogspot.com/

  ">

英國的聯合政府打算砍掉文化機構25%-30%的預算. 這項決定讓博物館,表演中心,藝文團體與藝術家感到憂心,畢竟英國建立起公部門支持藝術文化的概念.大刪預算無疑是自打嘴巴,向全世界宣告,藝術文化活動是被經濟活動所衡量;在不確定三餐溫飽的狀態下,藝術文化的活動必須有所犧牲. 因此有一個團體Turning Points Network,透過倫敦的分部,發起請願活動,透過動畫,評論或是其他藝術形式,向民眾宣導藝術文化預算被公部門刪減後的不良影響,進一步請民眾參與連署,要求聯合政府不要刪減藝術文化的預算.

姑且不論民眾花了多少時間與金錢在藝文活動上,就國家發展而言,公部門對藝術與文化事業的資助有其重要性. 為何現在有很多在一世紀以前被殖民的國家,在本身保存與展示文物條件依舊惡劣的情況下,要求殖民國家將文物歸還? 為何有許多國家爭相舉辦雙年展,藝術博覽會,或是號稱與藝術結合的各項展覽? 有一部份的藝術文化活動與內容,存在於現代的意義就在於"認同感". 國家透過物質或價值做為媒介,讓民眾勾勒出一個國家形象的清晰輪廓.在知識發達,講求資本主義的社會中,日常生活裡處處是藝術,處處是文化,不再只是有錢人的消遣活動,任何人事物都有文化意識與美學觀點,這也歸功於教育告訴我們,藝文是ㄧ種內在而非物質的追求.這樣的概念,讓生活在金錢與權力鬥爭而厭倦的人們,透過對藝文的支持,就能超脫對資本主義的反感.事實上人類社會一直就是ㄧ個經濟社會,都在做有經濟價值的產出,藝文的生活化與認同感,是對現代生活環境的一種感性的反抗,做為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動的一種抗衡(或者另一種服膺?).而國家的支持,對於依賴國家制度的現代人而言,強化民眾的反抗意念,也加深了對國家制度的信任.

然而,我們也不得不承認,許多的藝文活動是需要資本主義的支持,例如博物館的硬體,文物保存的設備,藝文活動的經費來源,藝術作品的保險與運輸費用,藝術家的創作經費等等,沒有了經費,藝文活動只能以打游擊的方式進行,而無法永續經營.即使當代社會再怎麼鼓吹藝術無價的觀念,但事實上藝術與文化的推動不只需要創作成本,而且還要計算經濟成本.藝文界不能怪罪聯合政府砍預算,畢竟藝文活動或多或少都是ㄧ種有價活動.英國的藝文界應該是全世界數一數二有公部門大力贊助的幸運兒了,少了那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的預算,多少會造成許多麻煩,也可能升高藝術與經濟之間的爭論. 但關鍵在於英國人熱衷於藝文活動的參與,這是ㄧ種習慣,也是ㄧ種文化.只要觀眾還在,藝文機構會有很多管道來彌補營運上的成本. 藝術與文化的成本也包含了觀眾的養成,越是深厚的觀眾成本,越能確認藝文活動的永續經營.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RAUP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